制造業是高技術產業化的載體,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石,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的引擎。同時,制造業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中堅力量,是制造技術發展的主導產業,對制造業的發展起著引領作用。裝備制造業一詞的正式出現可見于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的“要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這一舉措。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產業,其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的綜合實力。
得益于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全球產業結構的轉變,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形成了門類齊全、規模相當、水平較高的產業體系,并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行業。
我國裝備制造業具有諸多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完整的產業鏈: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鏈非常完整,從零部件到成套設備都可以生產制造,這使得企業在供應鏈上擁有更強的控制能力。
市場需求大: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產業。市場需求量很大,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大量設備。
優越的地理位置:裝備制造企業多位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交通樞紐地區。這些地區具有物流運輸優勢,可以更好地服務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技術優勢:裝備制造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在裝備制造企業紛紛投入巨資進行技術研發后,使他們擁有大量的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生產設備,可生產產品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
高端制造能力強:近年,很多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已經進入到智能制造階段,有能力生產高端機械設備、電子設備、信息技術產品等,已經具備較強的高端制造能力。
就業機會多:裝備制造業涉及行業廣泛,包括交通運輸、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這些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和工人,每年釋放出大量就業崗位。
人力資源優勢:中國擁有龐大的勞動力,而國內人才整體層次越來越高,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這為裝備制造業提供了具有競爭力的成本優勢。
政策優勢:中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鼓勵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如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出口優勢: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市場前景廣闊,產品性價比高、競爭力強,能夠滿足國際市場對制造裝備的需求,出口額累年增加。
總之,裝備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超大規模市場、產業鏈優勢、人才優勢、政策優勢、技術優勢等諸多優勢??蔀閲窠洕鞑块T提供技術和裝備支持,直接促進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國裝備制造業雖然取得了很大發展成就,但仍處于大而不強的階段,面臨著諸多挑戰。
當前,裝備制造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是“卡脖子”技術問題,特別是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與國外還有較大差距: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如透射電子顯微鏡、半導體設備、精密機床等方面有著較大差距。掌握這些關鍵核心技術,對高端裝備制造提質增效至關重要。
另外,在產品質量和可靠性方面,部分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質量和穩定性不如國外企業,導致產品可靠性和穩定性較低。
在制造工藝和裝備水平上,一些高端裝備制造環節,如精密加工、裝配、檢測等,需要采用更加精密、高效的裝備和工藝,而這些裝備和工藝的開發和應用需要更高的技術門檻和長期的積累,目前只能從國外進口。
在產業鏈協同能力方面,外資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協同供應鏈、生產、銷售等環節,具有更強的全球運營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中國企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在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國外企業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擁有較為成熟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而中國企業在這方面仍需加強投入和支持。
此外,我國裝備制造業還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環保壓力加大、行業內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有待提升、品牌影響力不強等問題,制約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這就需要行業內企業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加大技術攻關力度、研發創新投入,提高自主研發和制造能力,促進綠色制造和循環經濟發展,提高裝備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總體來看,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緊迫性和挑戰。只有不斷創新、提高質量、加強管理,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如今,工業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技術創新,致力于以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注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智能制造裝備是制造過程實現智能化所必需的物質條件,也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載體,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競爭的焦點。
近年來,隨著智能制造不斷發展,我國智能制造裝備行業快速發展,相關企業注冊量增速迅速。
近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整體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數據顯示,2018-2021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企業注冊量快速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5.7%,其中2021年新增企業數量突破8萬家,同比增長70.9%。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新增相關企業8.39萬家,保持快速增長。
而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已經超過3.2萬億元,市場滿足率超過50%。建成2500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工業軟件產品收入突破24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達10億元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超過了140余家。
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指出,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是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要加強應用驗證,以應用促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研發與應用并重,加快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發展。
自動化、智能化是智能制造裝備的重要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裝備能夠根據用戶要求完成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對制造對象和制造環境的適應性更強,從而實現優化制造過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國內技術創新路徑看,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發展起步較晚。雖然在產業體系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基礎,但高端裝備產品,以及一些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都與國外有所不同,企業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技術創新主要沿著重點產業、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三個方面展開:
重點行業突破
隨著智能制造技術在半導體、鋰電池等產線規模不斷擴大的重點行業的不斷普及,很容易成為智能制造行業的熱點,半導體自動化設備、鋰電池自動化設備等研發和進步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創新資源的聚集,推動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化不斷深入,制造過程控制和制造執行系統,不斷從熱點行業向全行業擴散、普及。
核心產品突破
珠三角推動的“機器換人”行動,帶動了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在半導體制造等領域,使用機器視覺自動檢測設備可以大大提高產品表面質量檢測的效率,促進了機器視覺技術的發展、應用。因此,一些針對制造痛點的核心產品領域,更容易被制造企業所接受。
目前,通過多年的持續投入,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從未來的發展來看,除了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檢測設備等產品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在自動化設備中的深度應用也將得到進一步開發。
關鍵技術突破
隨著制造業的不斷升級和政策的不斷推動,我國在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融合應用方面不斷取得突破。不僅實現了伺服電機、減速機、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出口也取得突破。
另外,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也在不斷聚焦智能制造。以場景為切入點,不斷解決企業的難點和痛點,將成為打破工業數字化局面的關鍵。
從市場需求趨勢來看,市場需求趨于多元化、個性化。面對不斷變化的產品需求,工廠需要實現個性化產品的高效化、批量化生產。節奏協調、產品智能投放等環節很多,工業自動化成為工廠提高生產效率的絕佳選擇。而工廠需要對這些機器進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設備資源的效率。自動化升級為智能工廠也是大勢所趨。
在智能工廠中,通過物聯網將大量數據收集到云服務器,然后利用這些數據和分析模型,可以計算機器的效率,預測故障的發生,優化生產工藝和改進設計方案;管理人員可以實時掌握生產進度,進行合理調度;銷售人員可以根據產線情況進行業務洽談,最終實現整體效率的最大化,從而讓工廠的整體運作將更加便于管控。
另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趨勢還有:
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裝備制造業也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推廣綠色制造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環境保護。
服務化與跨界融合:裝備制造業更加注重服務化與跨界融合。通過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和服務,拓展市場空間,提升企業競爭力。
全球化與國際合作:裝備制造業更加注重全球化與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和全球市場競爭,加強與國際伙伴的合作與交流,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總之,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動化、環?;?、可持續發展、服務化和跨界融合,以及全球化和國際合作。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裝備制造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