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返回

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3/04/28 瀏覽次數:2119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世界上制造業門類最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也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過去我國制造業處于全而不精的局面。而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的脊梁,中國制造業想要真正從中低端邁進高端制造,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裝備制造業的概念是中國所獨有,國外并不這么稱呼。它的正式出現,見之于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的"要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劃分,其范圍具體包括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8個行業大類中的重工業。

一、裝備制造的起源

人類最早擁有的裝備是人類自身,通過大腦的指揮及眼耳口鼻和手腳的協同,生產出各種用途不同的工具,這些工具大致可以分為人力工具、畜力工具、自然力工具三種,它們極大地提高的人類的生產力,直接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一)人力工具

人力工具是通過人類自身這臺裝備生產出的最早工具種類,最早人類使用木箭進行狩獵,這無疑降低了人類獲取食物的難度,讓人類初步體會到工具帶來的便利。

后來又發現經過石頭打磨的木箭更好用,石器時代正式開啟,在這一時期,人類針對不同性質的巖石,發明出不同用途的石器。例如,燧石和角巖被削尖用來作為切東西的工具或武器;玄武巖和沙巖被用來制成石制磨具;到了石器時代后期,粘土等材質也被利用來制成陶器。同時,木材、骨、貝殼、鹿角和其他的材料也被廣泛地開發出了不同的用途;及至后來冶煉技術的出現,各類金屬工具大量涌現。這些工具發明,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二)畜力工具

人力工具的出現,雖然方便了人類的各種生產活動,但是畢竟人力有限?;谔岣呱a力的剛需,公元前22世紀夏朝的奚仲發明了車,開啟了畜力工具時代,從此人類圍繞馴養的大型家畜如牛、馬、驢等畜力發明了耬、犁等生產工具,從而進一步地提高了生產力,也大幅度提高了人類族群的數量上限,增強了族群整體的抗風險能力。

(三)自然力工具

不管是人力還是畜力都敵不過自然偉力。常見的水成為人類掌握并應用廣泛的自然力之一。

水碓是利用水力舂米脫殼的機械,在西漢末年就出現了,漢代桓譚(約前23—后50)的《桓子新論》里有關于水碓的記載。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糧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邊都可以設置水碓,還可根據水勢大小設置多個水碓,設置兩個以上的叫做連機碓,最常用是設置四個碓,《天工開物》繪有一個水輪帶動四個碓的畫面。這種裝置一直到現在還有一些偏遠的地區也還在使用。

水磨大約在晉代就發明了,并且針對所處水流沖擊力大小不同還有所區分,水的沖動力比較大的地方,水磨的動力部分是一個臥式水輪,沖動力比較小,但是水量比較大,水磨動力部分是一個立輪。隨著機械制造技術的進步,后來人們發明一種構造比較復雜的水磨,一個水輪能帶動幾個磨同時轉動,這種水磨叫做水轉連機磨?!锻醯澽r書》上有關于水轉連機磨的記載,這種水力加工機械的水輪又高又寬,是立輪需用急流大水沖動水輪,輪軸很粗長度要適中,在軸上相隔一定的距離,安裝三個齒輪,每個齒輪又和一個磨上的齒輪相銜接,中間的三個磨又和各自旁邊的兩個磨的木齒相接。水輪轉動通過齒輪帶動中間的磨,中間的磨一轉,又通過磨上的木齒帶動旁邊的磨。這樣,一個水輪能帶動九個磨同時工作。

在元代《王禎農書》上還有灌溉設備水轉龍骨水車的記載,這種設備距今也有近七百年的歷史了。

綜上,人類最早擁有的裝備是自身,具有強大的學習成長能力,制造出各種用途結構越來越復雜工具,也讓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人類利用自身這款裝備,催生出古代繁榮的手工業,推動著人類文明繁衍發展至今,也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誕生打下基礎。

二、近代裝備制造業發展情況

清朝末年,我國的近代裝備制造業開始萌芽,由手工業作坊式小生產向使用動力機器的生產方式轉變。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使中國被迫接受了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設備,與此同時,在官僚體系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派別——洋務派。為了抵御國內動亂和外國侵略,在洋務派的倡導下,中國最早的裝備制造業——軍事工業出現了。

1862年,我國第一座機械廠——安慶軍械所由洋務派代表人曾國藩親自創建。中國的第一臺蒸汽機,便是由安慶軍械所于1862年4月制成。隨后,安慶軍械所又分別于1863年11月制成小火輪,1866年春制成了“黃鵠號”輪船。自此,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序幕正式拉開到1911年,洋務派相繼在上海、南京、福州等地創建了26個制造局(亦稱機器局),制造槍、炮、彈藥、兵船和修配武器。

這一時期,洋務派培養出了一批技術人才,引進了一批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由于近代軍用工業的興起,與清政府財力的限制,到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開始積極轉向經營航運、礦冶、紡織、電訊、鐵路等民用企業,期望開辟新的財源。由此,民族資本家經營的民用裝備制造業開始興起。在廣州、上海等沿海地區,一些手工作坊開始承接船舶修配業務,隨著資金和技術經驗的積累,有的作坊逐漸發展為小型機械修造廠。到20世紀初,隨著國內對機械產品的修造市場需求逐步增加,民營資本經營的裝備制造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形成了船舶修造、軋花機及繅絲機制造、紡織針織機修配、印刷機制造、機器安裝及公用事業修配等專業。到1913年,資本在萬元以上的機械企業全國約有7家,中國裝備制造業取得的初步發展,此時的民族資本主義表現出了足夠的生命力和活力,為裝備制造業日后發展奠定基礎。但是,這些民族資本經營的企業,規模太小,不具有競爭力,又無官僚資本那樣的背景,最終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裝備制造業一度出現了繁榮發展期。這一時期工業的發展與北洋政府的政策傾向密切相關,一系列工業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掃除了民族資產階級從事工業的障礙,改善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投資環境,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工商業的蓬勃發展,中國民族資本發展裝備制造業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雖然北洋軍閥統治后期內戰不斷,外資也不斷排擠, 但此時的民族資本主義卻表現出了足夠的生命力和活力,為裝備制造業日后發展奠定基礎。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仍然堅持以發展經濟為重點,并將沿海沿江地區大量的工礦企業和技術人員轉移后方,為在后方發展裝備制造業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比較充足的技術人才市場。這一時期,從支持持久抗戰的需要出發,中國政府加快了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步伐,使戰前中國工業地區分布不平衡、輕重工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有了明顯的改變。

三、現代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建國后,中國真正的開啟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國現代裝備制造業史由此開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和中國產業發展政策緊密相連。各種產業政策均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路徑。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可以將其劃分為起步階段、成長階段和起飛階段。

(一)起步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把中國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建國初期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一五”時期的裝備制造業,主要是在前蘇聯的援建下起步的,當時的技術及原始生產設備,也幾乎都是從前蘇聯引進的。同時在前蘇聯全方位的幫助下,中國企業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生產及貿易經驗,并培訓了大批人才,這些都在以后幾十年的裝備制造業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召開,機械行業圍繞自身存在的問題,也進行了大范圍“關、停、并、轉”的調整,提升了企業的配套能力。這一時期,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特點是由一般普通產品向大型、精密產品和一般成套設備過渡。

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國內先后從日、英等國家引進化纖、冶金、石化等方面的成套設備和技術計84項,用匯總額達3億美元。這些設備的引進提高了這些部門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

1964年6月6日,國家提出加快“三線建設”、加強戰備的要求。三線建設的范圍全部位于中國的中西部地區。“三線建設”中裝備制造業的總投資額為42億元,建成的裝備制造業大中項目共124個。雖然三線建設的出發點是備戰,但是這一政策客觀上改變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空間布局。這種大規模、方向明確的投資建設,在客觀上初步改變了國家工業東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狀況,促進了內地省區的經濟和科技文化發展,給以后的西部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

隨著文革的開始,調整時期在工業管理方面剛剛建立的秩序,就受到猛烈地沖擊,機械行業相關管理機構幾乎處于半癱瘓狀態,不少行業骨干企業一度瀕臨倒閉。一些企業甚至展開了激烈的“爭權”斗爭,損失慘重。

當然70年代,由政府部門主導的先進設備和技術的引進浪潮,也是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另一股力量。這次成套技術設備的引進,對促進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對建立和發展同西方發達國家的經貿合作關系,以致對后來的對外開放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合作與競爭,都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成長階段

文革帶來的影響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必須進行體制改革,中國裝備制造業也由此實現了全方位的調整與轉變。

文革結束后,由于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的調整,社會需求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重工業發展速度放慢,輕工市場、交通運輸等方面所需設備和配件大量增加,裝備制造業的生產結構開始有了變化,輕工、紡織和人民生活服務的產品比重增加;加強了維修配件的生產供應;在擴大服務領域過程中,提高了企業的適應能力。

文革結束后,全國裝備制造業開始采取多項政策措施,以期提升產品質量,提高技術水平。1984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由此開始走向市場經濟。隨后又進一步深化改革,實行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調動了經營者和企業職工的積極性。

裝備制造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最重大突破,是逐步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行業管理部門開始將注意力從微觀的指令性管理轉向注重加強全行業的宏觀協調工作。通過一系列管理體制方面的改革,裝備制造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一時期,裝備制造業科研體制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擴大研究所自主權,推行技術合同制,試行科研成果有償轉讓,發展各種科研與生產聯合體等,從而增強了裝備制造業科技工作的活力,為發展新產品創造了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后開放了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環渤海開放區、沿江內陸城市以及內陸邊境的沿邊城市等。經濟特區和沿海港口城市開放以后,這些城市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等率先發展起裝備制造業,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深圳,到1985年已有24個機械廠開始生產,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出口創匯。

在對外開放政策的指導下,80年代至9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開始大力發展本國工業,裝備制造業也被列為重點發展行業之一。在這一時期,中國加快了工業技術升級的步伐,簽約成交的項目逐年增多,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一度出現了一股“設備引進潮”。至80年代末期累計共引進技術約1200項,裝備制造業成為引進技術最多、引進內容最廣泛的行業,推動了國內裝備制造業的迅速發展。

到了90年代至2000年代初,裝備制造業主要特點是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在這個時期,中國加大了對科技研發的投入,積極推進自主創新,促進了一些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研發和生產。比如,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大型水利工程裝備、大型煤礦綜采設備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取得的重要成果。

(三)起飛階段

進入21世紀,中國此時也意識到了裝備制造業的重要作用,并將其放在一個戰略性的高度來發展。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國家更是通過一系列政策鞏固了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地位。2006年,國家先后出臺的《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及其配套政策,為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09年,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出臺的《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有利于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2010年,為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7大領域提升為新時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以及新能源汽車同裝備制造業直接相關。

在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后,加之宏觀環境向好,中國裝備制造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行業整體擺脫了前10年徘徊不前的狀態。在這十年中,中國裝備制造業產值規模首次躍居世界首位,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1.44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4.3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5%以上;規模以上企業數從3.36萬家增加到10萬多家;資產規模從1.96萬億元增長到10.4萬億元;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的比重從9.2%大幅提升至19%左右,占GDP的比重從3.7%提高到9%左右。進出口貿易首次實現順差,汽車、發電設備、機床、大中型拖拉機等主要機械產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發電設備和輸變電設備等許多重大技術裝備技術進步取得突破,一些產品的技術水平已經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除上述數字反映出的規模上的增長外,隨著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裝備制造業開始向高端市場邁進,產品創新成為了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著力推動產品技術升級和品牌建設。中國裝備制造業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企業開始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應用各種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逐漸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品質得到了大幅提升,逐漸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比如,中國企業推廣的數字化工廠、智能制造等,都是在這個時期興起的新技術。

裝備制造業的變化除了產品結構升級,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外,還表現在產業集群的發展以及現代制造服務業的興起等多個方面。

為了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作為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提出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此外,工信部發布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提出了加快推進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目標,到2025年,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8%的發展目標。此外,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對裝備制造業的投資,促進了產業的發展。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裝備制造業整體營業收入規模預計將達到45萬億元,同比增長8%。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的營業收入增速最快,達到11.04%,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營業收入占比最高,2022年營業收入預計將達到12.1萬億元。

從行業發展現狀來看,裝備制造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并且在不斷擴大。在產業鏈方面,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企業,這些企業在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裝備制造業的市場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市場需求比較旺盛。

但是,我國裝備制造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產品技術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品牌影響力還需要加強等。從國際國內發展現狀來看,我國裝備制造業亟待轉型升級,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級發展。

綜上所述,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歷程,同社會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息息相關。不同的時代背景、經濟制度,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必然產生不同的影響?;仡櫄v史不難發現,適時的鼓勵政策會對裝備制造業產生積極的影響,落后的、不能與時俱進的政策,則會使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出現波動。

總之,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仿制到自主創新、從低端到高端、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的轉型升級過程。如今,我國裝備制造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是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未來,我國裝備制造業需要加強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提高產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同時還需要加強產業鏈整合,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版權所有 © 2006-2025 博眾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蘇ICP備11023794號 蘇公網安備 32050902101467號
  • 微信掃一掃

  • 官方視頻號

亚洲一级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国产精品98视频全部国产,日韩AV无码精品一二三区,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二区三区